WFH— How to Avoid “hot” and “cold” Wars with Your Partner |居家办公,如何伴侣如何避免“热战”和“冷战”

作者:龚诗阳

 引 子


关于伴侣之间的沟通,我的长辈们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指导。在中国长大的我,总时不时听长辈们说夫妻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关心,要在公开场合为对方留面子,等等。但我很少听到关于伴侣之间要怎么沟通的经验。后来,我终于在无情的现实中学到,即使是亲密伴侣之间,沟通也是讲方法和技巧的。


 问题出现


Picture1.jpg

5 Arguments All Couples Have Before Divorce

https://www.beliefnet.com/love-family/relationships/affairs-and-divorce/5-arguments-all-couples-have-before-divorce.aspx


跟很多在美国生活的中国家庭一样,儿子Andrew出生以后,我们双方父母就每六个月轮一次班到美国来照顾Andrew。我和Kevin的二人小家庭忽然变成了五人大家庭,每天的家务量陡增,我们肩上的责任也加重了。渐渐的,我们的夫妻关系不如以前了,并且在Andrew两岁左右到达了最低谷。



那时候 Kevin 经常出差,所以我要安排家里诸如买菜、周末出行之类的事情,还需要考虑每个人的感受和需求,常陪父母聊天以免他们孤单。但反过来我却觉得没有得到什么关爱,跟Kevin在一起很多年已经很习惯彼此,而现在我们都觉得来自对方的关注和关心打了折扣,就自然而然的心存埋怨。



当我父母在美国的时候,情况就更糟糕。我会习惯性地跟自己父母聊天而减少跟Kevin的交流时间,同时我父母在各种家务事上的指指点点也让Kevin觉得很受约束。时间一长,我俩常因为小事而争吵,最后发展到会忍不住在父母面前激烈争吵。



那个时候,我俩每天能在一起单独交流的机会就不多,更不要说来解决矛盾了。于是我们逐渐进入了一种“冷战”模式——只做最必要的沟通,并在父母面前佯装一切正常,除此之外就零交流。冷战是很痛苦的经历,是看不到尽头的僵持,没有人帮我们打破僵局,而就算我们自己想要打破,也不懂怎么入手。

 



当然,这些都会随着时间过去的,总有一天大家都消了气,生活会恢复正常。但事实上,2016年我父母在美国的那六个月中,我们要么在冷战的僵持中,要么在缓慢的恢复期,没几天正常。每一次我们激烈争吵后我都很消极,要恢复几天才能放下我的傲慢,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可是束手无策的处境总是又把我抛回起点,非常无助。

 

 寻找答案


CREDIT: WESTEND61. GETTY IMAGES

CREDIT: WESTEND61. GETTY IMAGES


无奈之下,我开始在网上搜索跟婚姻咨询相关的话题,发现居然我们有很牢固的婚姻基础:共同价值观、相互信任、责任感等等。应该是沟通上出了问题。我燃起一丝希望,因为解决沟通问题应该是有方法的。




一直以来,我都很困惑夫妻之间到底应该怎样沟通。我不喜欢我父母的一种沟通模式:刚开始是一方责备另一方,另一方在为自己辩护的同时想办法回击,然后很快就升级到争吵。类似的沟通在我离开家上大学之前就常有发生,而现在他们还会这样争吵。虽然相互关爱是他们夫妻关系的基础,但他们有时候的对话真的很有杀伤力。我曾经跟我妈妈讨论过这个问题,她说也许一家人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身边很多家庭都这样沟通。无知又困惑的我不得不同意她的观点,我甚至还找理由说服自己,例如这种口无遮拦的沟通也许能让人在家里释放负面情绪,这样就不用去看心理医生了吧!



真是大错特错。



我在研究的过程中看到有人提到斯坦福大学的一门叫“人际关系动态”的课程,这门课的提纲里又提到一本叫《非暴力沟通》的书。当时的我,任何相关的东西都想拿起来看一看。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但后来发现它教给我很多方法,很有帮助。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我和Kevin之间的沟通也许表面措辞礼貌,但实质上是“暴力”的,因为这样的沟通给人造成了痛苦或伤害。例如,我们很少用语言表达对对方的理解,却经常臆测对方的想法;我们几乎从来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或描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相反,当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总是找机会去指责对方,这样一来,就会进入一个“责备+辩解”的恶性循环。



我长期观察父母用这种方式沟通,而现在自己也陷入类似的沟通,读到这些,我真的很感慨。我了解到在任何亲密关系——无论是夫妻之前,还是跟父母或子女——的沟通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从而达到相互的同情和理解。同时,再往深了看,问题也许不只是我们如何对待他人,还有如何对待自己。别人可以点燃我们的怒火,但是真正发怒的缘由还在于我们自身的诸如害怕、沮丧、挫败、孤独等负面情绪。



看上去改善沟通方式的操作性是很强的,可以通过具体计划一步步提高,于是我在给Kevin的邮件中写了关于“非暴力沟通”的一些思路:

 

  • 承认我们沟通中的问题:即沟通中的那些“暴力”因素,甚至对待自己的方式。保持开放的态度,愿意做尝试和改变。

  • 从最简单的两点做起:(1)用语言表达对对方的理解,(2)学习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慢慢练习用“非暴力”方式沟通。

  • 让内心变得更强大:不过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许在这个阶段先意识到这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就够了。



我把邮件发给Kevin并用Kindle软件分享了这本书给他。我相信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至少我们走出了第一步。

 

  僵局缓和

4.png

Scientific studies on how meditation can affect your heart and wellness

https://justincoaching.com/scientific-studies-on-how-meditation-can-affect-your-heart-and-wellness/


我俩做了这样一个假定:即问题的核心是沟通,而沟通可以通过技术层面的改进提高。虽然知道这不一定100% 成功,我们也愿意试一试。

 

我们通常与朋友或客户能沟通得很好,因为我们采用了一些交流技巧,甚至会带上伪装自己的面具,而我们会认为在家人面前应该拿掉面具保持真我。这是不错,但这也意味着傲慢——或者说过强的自尊心——会妨碍跟家人的沟通,甚至让我说出很有杀伤力的话去刺痛对方。相反,要在家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感受,确需要很多勇气,尤其是那些会揭示自己脆弱面的感受,例如伤心、害怕、孤单、沮丧、等等。大部分时候我会隐藏这些感受,好像害怕揭示脆弱面会将自己置于对话中的不利境地。

 

但是回过头来想,这是我的家人,不是敌人,他也许会理解我的感受呢?在家人面前,不是带上了面具,而是放下了傲慢。我惊讶地发现真实表达感受在沟通中能起到明显的作用:当我不再说“你怎么今天那么生气”而是说“你今天看起来好像被事情压的喘不过气来”,这样的表达能够很好的把我对Kevin的观察和理解传达出来。或者有时候,简单的一句“听你这么说我挺难过的”,它没有评判或指责,对方就没有理由开始为自己辩解,相反对方多少会显示出同理心。这样一来,我们之间的氛围得到缓和,没有进入“责备+辩解”的恶性循环,也就避免了争吵。




虽然不是每次都完美的解决问题,但有那么几次成功,我们得到很多鼓舞。哪怕是一句话的措辞都能够在伴侣沟通中起到积极作用,渐渐的我们学会避免攻击对方、绕开责备+辩解”的恶性循环才能减少争吵。这样才有机会慢慢调整自己,改善家庭关系。

 

 结束语



在一次聊天中,我把我的故事讲给了愉园社的Michelle和Pat,她们希望我能把这些经历分享出来。我刚开始觉得这些是家庭内部矛盾,不好意思讲给别人听。后来我们一起讨论到类似的探索和分享可能会帮助到其他人。尤其是在这次COVID-19期间,相信一些伴侣在同一个屋檐下24/7,也在经历这个沟通困难时期。那么我想,哪怕这些经历能够帮助到一个人,也值得分享。

 

所以,如果你正在经历亲密关系的类似挑战,你并不孤单。相信你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要的只是开放的态度和一点勇气。


2.png
Previous
Previous

Dating Outside the Binary

Next
Next

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