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migrant, Open Gayman’s Path to Winning the Emmy Award | 斩获艾美奖,移民导演吴皓柜里柜外的人生

作者:Pauline



引子

大约两周前和愉园社的Michelle聊天,她提到华人导演吴皓的纪录片《76天》刚刚获得了艾美奖。“你热爱写作,吴皓也作为嘉宾在愉园社给我们分享过这部纪录片,他还有着精彩的人生故事,你有没有兴趣写一篇人物特写?”

我当即答应下来,但心中忐忑。有机会来写吴皓的故事让我感到非常荣幸,但也担心我的文字是否能捕捉到吴皓丰富内心的万一。呈上此文希望更多的人们来关注和支持华人导演、作家和艺术家们。感谢他们将我们闪光又平凡的生活记录下来!

人物

吴皓在成都长大,在中国科技大学读完生物学本科,之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得了一个生物学硕士和一个MBA学位。他呆过实验室,也曾在互联网行业风生水起。但吴皓对创作的热情从未停歇。工作之余,他学习写作、创作剧本、排演话剧。

2004年,他放弃安稳的工作回到北京呆了七年,只因为国内做电影更便宜。2011年底,他彻底辞去TripAdvisor中国区总经理的职位全职投身于纪录片创作。

目前,吴皓已有五部纪录片作品,其中记录武汉疫情的《76天》获得了2021年黄金时段艾美奖的纪录片卓越成就奖,也是MTV赢得的第一部纪录片艾美奖。

艾美奖颁奖现场

吴皓正在筹划他的第六部纪录片和第一部剧情片。然而,在观众眼里看起来成就非凡的吴皓,同样要面对母亲的质疑 — 你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纪录片能搞出什么名堂哦?

题记

西方人追求真相和自我表达,而中国人看重“家和万事兴”,即使这种“兴”来自于含糊其辞和偶尔欺骗。两种文化是否能在纪录片这种形式中得到和解呢?这或许是吴皓导演在试图解答的终极问题。

“76天”

《76天》将镜头对准武汉封城的两个多月中繁忙的四家医院里恐惧而又坚强的人们。吴皓导演一度犹豫,面对这样一个已经被全世界大小媒体报道的全球化疫情,他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新鲜视角呢?如果拍了,又是否应该扩大视角,去世界各地拍摄呢?但当他开始剪辑武汉传来的画面时,他便知道,他所展示的个体故事虽然普通,却比“新闻报道”更直击人心。而武汉的抗疫故事就是世界的抗疫故事。

亲人去世却无法亲自道别甚至触碰,婴儿出生却无法陪伴左右呵护其长大,忙碌惯了却被迫在阴暗的水泥墙里封闭数月。“剪辑这些影像时,我通常都抽泣着。” 当时身处纽约的吴皓意识到,这些同样的场景每天也在纽约发生着。武汉经历过的人类情感,就是世界正在经历的人类情感。口罩和防护服下,肤色种族性别变得愈发模糊。“坚持下去”和“携手共进”的渴望变得愈发清晰和统一。所有人渴望的都仅仅是一个缺失已久的拥抱而已。如果这样,“何不就聚焦武汉呢?”

剪辑此片时,吴皓一人在亚特兰大的一个地下室隔离,而爷爷不久前在大洋彼岸患癌症去世也无法赶回道别。对吴皓来说,《76天》对他本人最朴素的意义就是,帮他把辛苦的2020年“过下来了”。而该片也赢得了2021年黄金时段艾美奖的纪录片卓越成就奖。这是吴皓导演和其合作团队的成就,更是所有在美华人的骄傲。

获此殊荣,吴皓非常谦虚:“本来觉得同类提名的 《欢迎来到车臣》和《迪克.约翰逊的去世》胜算大很多”

近几十年来,华人新移民数量日益增长,但在主流媒体上以我们的视角讲的故事仍是凤毛麟角。亚裔形象总是被脸谱化、公式化、标签化。新冠疫情以来,美国歧视华裔和亚裔的事件急速上升,对于中国武汉是否是疫情源头的争论也直接演化成了一些人对全体华人的怒火。

对吴皓来说,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和往常一样,是想讲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于普通人的故事 — 关于人性的那一面,而非政治的那一面。他做到了,他让世界看到了“阴谋论”之下,中国人也和其他国家的人一样,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也报以难以想象的乐观和韧性。

纪录片导演的身份之外,吴皓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奔向柜子之外——留美之路

用吴皓自己的话来说,二十多岁出国留学,可谓是一场向自由义无反顾的奔赴。忘掉过去,重新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有着一个传统的大家庭,从小对他的要求就是:听话,学习成绩好,将来子女双全。吴皓的父母和无数中国家长一样,事无巨细的替孩子着想,帮孩子安排。西方文化强调的是:爱孩子,就爱他原本的样子。而在中国,父母对“好的人生”有一种遐想,而他们的爱,或是任务,就是全方位地“雕刻”孩子并把他们放入想象的模具之中。这种爱似乎像十米高的海浪一样让人喘不过气。吴皓也一度随着父母安排的轨迹成长。后来,他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担心自己得了书中所说的“精神疾病”。再后来,最新潮的Disco和霹雳舞涌入中国,吴皓找到了解放天性的快乐。他越来越清楚得感觉到,和别人不一样是多么的“振奋人心”。

那段时间,父母越反对,吴皓就越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吴皓知道,自己是gay这件事,对家里的长辈将会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他再也不可能成为长辈心目中所期许的样子了。或许正因如此,他也彻底放弃了去成为家人想要的样子。

吴皓在Netflix原创纪录片《我们一家人》中说,他渴望一个“不一样”的家庭。他对这样一个家庭的想象很简单:“更少的争吵,以及对下一代更少的控制。” 而这种对原生家庭的不适感,使他在美多年都很少回家探望。

追寻自我的路无疑是令人兴奋的,但吴皓觉得,“一个中国人的儿子永远也无法逃离他的父母。”

犹疑的暂回柜子——归乡之路

吴皓的爷爷九十大寿。这是一个让吴皓也觉得“有义务”要回家的时刻。他选择回去,但躲在自己的摄像机之后。借着拍纪录片的名义,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自己熟悉又陌生的家庭,吴皓希望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消除一些不适感,又完成一部有关自省的作品。

对吴皓来说,每次归乡都是重新回到柜子里。他不能大方的向家人介绍他的丈夫,不能解释他们在共同抚养两个孩子。吴皓的父母反复纠结,到底怎么解释吴皓未曾露面的妻子:死了?离婚了?非法移民不能离开美国?工作太忙了?而吴皓也被迫要帮他们一起出主意,以免其他人询问。 

中国的大小饭局对吴皓来说汇集了一切他不喜欢的事物:对长辈“绝对的”尊重 (言听计从),为了面子而说的假话和客套话,被迫吃很多很多的食物等等……

在美国的这些年,吴皓习惯了拥抱“真相”,彻底的接纳自己。而这次躲在镜头之后的归乡之旅,让他意识到了中国文化中可能有些和“真相”一样重要的东西是我们无法摆脱的,那就是“别人的情绪”,尤其当这个“别人”是和我们剪不断理还乱的家人时。

这种领悟和电影《别告诉她》中在美国长大的女主经历的很相似。电影里她起初无法理解家人向奶奶隐瞒她得绝症的事,觉得每个病人都有知情权,但通过一系列的相处渐渐明白,不同文化中爱护亲人的方法不一样,也最终配合着家人们假借婚礼让奶奶与全家人团圆。

对吴皓来说,躲在镜头之后,他第一次真正了解自己是同性恋这件事对父母的打击有多深。当这种打击真实存在,去与他们将“同性恋是不是对的”一辩究竟有意义吗?当父母习惯了在大家庭中用模棱两可来换取表面和平,我们是否非要去打破那种平衡呢?

吴皓问母亲,“ ‘正常’ 的家庭就一定幸福吗?” 妈妈点头。“可你和爸爸正常,不也天天吵架吗?” 妈妈害羞的说,“哪有天天吵嘛。磕磕绊绊也是正常的嘛。我担心你们未来能不能好好把孩子抚养长大,‘正常’夫妻的离婚率都那么高。” 

归根结底,中国父母是把爱通通转化为担心的一种人。而作为成年的孩子,怎样用一切行动来告诉他们“不用担心了”,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结语

吴皓说,“中国(文化)像是我的父母,而美国(文化)像是我的爱人。有时候会想,为什么他们不能和睦相处呢?” 在被问到对自己孩子的期许时,吴皓说,“希望他们可以同时理解两种文化,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中国问题,而不是单纯站在外国人的视角。”

在两种文化里生活,吴皓和很多第一代移民一样,需要理解并谅解两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吴皓不会停止记录他这段来回切换的旅程。

关于作者

Pauline

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度过了七年的学习生涯,目前在一家国际律所供职。是一位有着写作梦想的纽约州执业律师。她希望通过写作来记录各种故事,探寻人生意义,向人们传递自由和多元带来的质朴力量。


Previous
Previous

Why my 13-year-old daughter marching for women’s abortion rights | 为什么我13岁的女儿要参加支持女性堕胎权的大游行

Next
Next

When cultures begin to exchange—South Bay Mosaic Festival | 当文化开始交流——南湾马赛克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