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 Submission: Am I privileged?Some thoughts about privilege - 关于特权的一些反思

作者[Author]:Nicole Guo

我念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在爱荷华州卖过教辅书。由于当时是上门推销,我锻炼出一个本领,不用进门,就能通过房子面积、新旧程度、配套设施来判断出对方有无儿女、儿女年龄段、住户消费能力等等。

 

这天,我走近一户人家。环视一周,这屋子外墙有些掉皮,院子里有清理到一半的灰尘,还有一个用了很久的不高的篮球架和几个塑料玩具。我庆幸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有三个小孩的家庭,女儿学龄前,小儿子上小学,大儿子也差不太多。房子虽旧,但他们养这么多小孩经济状况估计不会太差。一个上午跑了几家被连连拒绝的我一下子支棱了起来。

屋主名叫Krystal,她领我进了屋。看得出她对小孩的教育十分重视,越聊我越觉得有戏,想着自己马上就要转运了。开始翻阅书的时候,她突然情绪激动道:“These books will save me.”Krystal说自己是单身母亲,本来把希望寄托在一双儿女身上。可惜儿子不喜欢读书,已经在考虑不让他继续读了。她很怕女儿也会走上同样的道路。

终于到说价格的环节了。想都不用想Krystal肯定会买,于是我随口一提:“四本书总共42美元。”本来兴致高涨的她却突然犹豫了一下:“42美元?”我心里一凉。

她起身推开一扇门:“妈,你社保卡里有多少钱?”

那是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面有一位老人,坐在大大的轮椅上。她的手微微颤抖,正盯着一只吊瓶。“钱还没到账呢。”老人答。

Krystal 扭过身来。“好吧,我看看我有多少现金。”说着她掏出了钱包。一枚硬币,两枚硬币……她取出了所有的钱。

在我面前摆着的,一共13美分。那是她手头全部的积蓄。

我呆住了。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发觉,I am privileged。

What is privilege?

在我的理解里,privilege(特权)的构成有三个方面:

-   Privilege是一种有些人(群)有、有些人(群)没有的权力,而且是有可能会失去的

-   Privilege带来的结果,并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换来的

-   带有privilege的identity,恰巧是当下社会崇尚的identity

 

作为一个 “江浙沪独生女”,我可以买书,可以去图书馆,可以在不错的学校学习,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可以来到美国求学,进一步拓宽知识和眼界。和Krystal的孩子们比起来,我出身的城市和家庭,成长环境中得到的帮助都是运气,并不是完全来自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我不像Krystal的母亲一样疾病缠身,我的健全人的identity符合社会所崇尚,而相应的适宜健全人的社会制度影响了我的“生命出发点”。社会制度同样也影响了我的“生命展望”,我获得的很多机遇,都是因为成长于经济欣欣向荣、社会蓬勃发展的国家和时代。另外,Krystal是一位单亲妈妈,如果假设她是一名退伍军人,那么在美国就受到GI Bill保护,能重新受教育、找工作和买房,回归社会,让家人的生活渐渐好起来;这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去巩固的privilege。而我,假设我家里做生意失败,欠下债务无力偿还,那么我也会失去我的很多privilege。

 由此可见,privilege来自于各个方面,如:

-   家庭出身(如基因、外貌、经济能力、社会地位)

-   城市 vs 农村,沿海 vs 内地

-   学校

-   公司、收入

-   住所(如财产、居住稳定性如房贷偿还能力、社区地理位置、周围噪音)

-   医疗保险

-   身体状况(如是否药物成瘾、是否残障)

-   性别、性向

-   民族、族裔(如族裔相关法律法规、种族隔离)

-   国籍、身份状态(如移民、公民)

 

或许用复数“privileges”更能显示其复杂性。性别研究等社会科学领域里有一个概念叫intersectionality(交叉性),比如阶级和性别交叠,共同作用。Intersectionality在privilege这里可以通过wheel of privilege来体现。


Shieh, C. (2023, October 27). Unpacking privilege [Graph showing wheel of privileges].

举例来说:

一个出生城市、家庭富裕的视障者,能使用无障碍设施出行、滴滴打车的无障碍功能叫车,更有机会申请到导盲犬(全中国只有200只导盲犬,在城市生活的视障者相对容易申请,因为其更有经济能力支付导盲犬的日常费用),甚至有可能成为海伦·凯勒。一个在中国长大的异性恋男性有很多privilege,可是一旦移民美国,他就会在学习上比不过英文为母语的人,恋爱上比不过白男,工作上比不过印度人,且因为身份原因不能随便炒老板鱿鱼。白男大概是最有privilege的群体,但他们进入老年之后会遇到年龄、经济能力、自己/亲人健康状况等种种困难,却没有足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机制来应对(如社会支持网络)(Canetto, 1997)。这造成了什么后果呢?统计数据表明,65岁以上白男的自杀率是美国平均数(含所有性别/族裔)的三倍(Miniño, Heron, & Smith, 2006),为全美最高。

 

从wheel of privilege和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每个人其实都是有privilege的。我们想一想,如果突然失去某种privilege,我们是会心情不佳,还是会有财务危机,亦或是生命会受到威胁(Shieh, 2023)?这样思考过后,我们就能看出自己privileged的程度,以及privilege前的相互影响。

 

我们还可以更系统性地来分析privilege。Pierre Bourdieu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声望、名誉、社会地位等)。我们都见过那些生在终点线的privileged kids,他们在教育、工作上一路超前。他们轻松进入名校,但只需维持“gentlemen's C”(特指20世纪中期常春藤高校曾出现过的现象),因为成绩什么的不是重点,发展social network/relational access才是首要任务。他们参加实习有人脉帮忙推荐,紧接着获得正式工作也是顺理成章。最终他们一步一步成长为商业大亨,像祖辈一样受万人追捧。

 

所以精英阶级就这样巩固着自身的资本,正如贫困也在代际延续。把上面这些经历全都颠倒过来,便是少有或者没有privilege的人的一生。他们拼命往上爬,效仿精英们举手投足间的松弛感;最近的一部剧《装腔启示录》是极好的展示。他们时常经历microaggressions,人们微不足道的言行对他们来说都可能是侮辱或歧视,给他们带来伤害。他们是湾区这里的无家可归者,被社媒舆论妖魔化,身上背负的刻板印象越来越重。他们也是美国的原住民,被逐出家园、送去英文学校、甚至文化挪用(即,他们的文化被另一个文化采用或改编,而忽略了原有的历史和意涵)。而作为弱者,他们并没有书写历史的权力,孩子们在课本上读不到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公平正义对于underprivileged的人来说,恐怕是奢求。

What is meritocracy?

有一个概念和privilege密切相关:meritocracy(优绩主义)。Meritocracy就是所谓的“能者多得”,指依照能力、努力和成绩相应地给予奖赏、分配资源,譬如回报和权力。从科举制开始,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一直是崇尚meritocracy的。然而,meritocracy仅仅在理论上代表着公平正义,而在实际操作中会遭遇诸多桎梏。简而言之,只有在privilege不存在的理想状态下才是真正的meritocracy。

 

我们看到,精英们大多支持meritocracy,却意识不到或矢口否认他们的成就其实源自privilege。例如,白男和精英女性是meritocracy的巨大受益者,也因此是achievement society和lean in的最大拥护者;高收入人群也认为自己的成功和社会网络无关(Barnes, 2002)。而与之相反,未取得成就者则被认为是不够优秀、不够努力。

 

对此, 我想请问几个问题:

 那些没有成功的人,有和别人相同的机会发展、施展自己吗,社会机制允许吗?被李佳琦怒怼的没涨工资的人,是个人原因所至还是受限于经济增速放缓?

 他们有条件做某些选择吗?同一件事,他们是否有和别人同样的选项?就算有一样的选项,他们的试错成本是否更高(如需要养家糊口),或者说他们的实际可选项是否更少?反观有privilege的人们,他们也会抱怨自己选择有限,有钱人也有有钱人的烦恼。但他们是真的选择少,还是因为不愿做“不符合身份”的事情,或者说他们有条件不去做有损privilege的选择?

 他们是真的没有能力吗?还是说,他们受不到教育,学不到知识,没有机会锻炼技能,拥有潜能也被白白浪费了?

 他们是真的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吗?很多穷人从小家里就穷得揭不开锅。在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概念里,BP = f(E & RV),即behavior potential源自于expectancy(行为带来结果的可能性)和reinforcement value(对结果的期待值)。当穷人家的孩子在学校里被霸凌、被同学取笑只会学习的时候,当他们步入社会看到privileged kids步步为“赢”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内化了努力无用论,相信没有靠山,就算成绩好、业绩好也不会有什么结果?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理论对此可以提供另一种解释:他人的预期会改变我们自己的预期,进而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所以我们的表现便和预期一致了。当父母自己看不见希望而放弃对小孩的高期待,以免失败和失望的时候(MacLeod, 2004),穷人家的小孩会不会内化这种期待值,不再心怀有志者事竟成的incentive,干脆直接放弃努力呢?

最后我还想说,我们整个社会也为盲目实行meritocracy付出了一定代价。由于privilege的存在,meritocracy通过成绩、业绩来给予资源分配的做法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是低效的。比如,高考是公认的缩小贫富、城乡、性别、民族差距等的极好的途径。可是,虽然是以同样的分数考进的学校,很多privileged kids并没有less privileged kids那样的能力,也没有付出同等的努力。这就导致教育资源并没有分配在更应该分配的人身上。

 

在Krystal家的那个下午,我们最后根据她母亲社保卡金额到账的时间,安排了四次分期付款。她的第一笔付款就是桌上的13美分。

 从Krystal家离开以后,我久久不能缓过神来。之前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的情节,感觉自己亲身经历了一遍。我仿佛看见了Krystal的儿子怎么读都读不懂课文的样子, Krystal放弃了,儿子辍学了,后来女儿也辍学了。因为学历低,孩子们长大后找不到好的工作,最终像Krystal一样穷困一生,且翻身不得。

 几周后,我找到了Krystal,把我用来做demo的几本书都送给了她。这样她就不用像之前说的,“pray for the social security funds ”了。我很欣慰,最起码这些书能给他们带去一丝希望,让他们有可能通过加倍地付出,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追上别人。同时我也很沮丧,如果不是有这样子的机遇,孩子们的人生,Krystal的人生,又有多少机会改变呢?世界上和他们类似的家庭还有多少呢,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这个社会有没有优绩主义之外的别的分配资源的途径呢?小至个体、大到社会,我们该如何关照弱势群体、推动公平正义呢?篇幅有限,这些问题这里就先抛给诸位,咱们下篇文章再见分晓。

 

 作者Nicole主持了愉园社主办的多元,平等,包容四期系列工作坊。工作坊分享嘉宾是谢宛荧Cat Shieh:美国律师协会DEI中心主任,全国资深DEI专家。本文为Nicole主持该系列活动后所作。该系列活动回放及其他活动视频请移步愉园社YouTube频道。油管搜索【愉园社】或者Society of Heart’s Delight.


[References]

Barnes, S. L. (2002). Achievement or ascription ideology?: An analysis of attitudes about future success for residents in poor urban neighborhoods. Sociological Focus, 35(2), 207-225.

Canetto, S. S. (1997). Gender and suicidal behavior: Theories and evidence. In R. W. Maris, M. M. Silverman, & S. S. Canetto (Eds.), Review of suicidology (pp. xx-xx). New York, NY & London, UK: The Guilford Press.

MacLeod, J. (2004). Ain't no makin' i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Miniño, A. M., Heron, M., & Smith, B. L. (2006). Deaths: Preliminary data for 2004. Retrieved from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ebsite: http://www.cdc.gov

 Shieh, C. (2023, October 27). Unpacking privilege [Speech delivered via video conference software].



本文系作者参与组织愉园社主办,Cat Shieh主讲的DEI workshops series后所作。该系列及其他活动视频请见愉园社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societyofheartsdelight8478。

Previous
Previous

Member Submission - Reflections on my immigrant experience inspired by my cat and a dove 由猫和哀鸽引发的我对移民经历的思考

Next
Next

Member Submission:两个人的坚守传奇 —关于马格尼茨基法的故事-A Tale of Perseverance and Justice